《礼记·大学》节选注解原文及翻译+答案

时间:2024-07-25 08:30:07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shù)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mò)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译文】

上至天子下至平民百姓,都应该以修养自身的品德为根本。人的根本败坏了,末节反倒能调理好,这是不可能的。本应重视的却没有重视,而不应重视的却予以重视,从来不会有这种事情。这才叫知道根本,这才是至上的智慧。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wù)恶(è)臭,如好(hào)好(hǎo)色,此之谓自谦【自足;心安理得,另外有自我谦逊的意思】。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wéi)不善,无所不至【指什么坏事都做绝了】,见君子而后厌然【掩藏的样子】,掩其不善而著【展露】(zhù)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可畏】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译文】

所谓意念真诚,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就像厌恶难闻的气味,喜好美色一样出自真心,这样才算是满足自己的心意。所以君子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一定要十分小心谨慎。小人在家闲居时什么坏事都可以做出来。看见君子之后才会躲躲藏藏,将他们做的坏事掩藏起来,表面上装作善良恭顺。其实别人早已看透了你,就像能见到你的五脏六腑那样透彻,这样掩盖又有什么益处呢?这就是所谓的内心的真实情况,一定会显露在外表上。所以君子在独自一人的时候,一定要十分小心谨慎。曾子说:“一个人被众人注视,被众人指责,这是多么令人畏惧啊!”财富可以装饰房屋,德能使人品德高尚,心胸宽广能体态安适,所以,君子一定要意念真诚。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fèn)(zhì),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译文】

如要修养好品德,则先要端正心意。心中愤愤不平,则得不到端正;心中恐惧不安,则得不到端正;心里有偏好,则得不到端正;心里有忧患,则得不到端正。一旦心不在焉,就是看了,却什么也看不到;听了,却什么也听不到;吃了,却辨别不出味道。所以说,修养品德关键在端正心意。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pì)【亲近、偏爱】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同情、怜悯】而辟焉,之其所敖(ào)惰【轻视】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译文】

如要调整好家族,则先要修养好品德,为什么呢?因为人往往对他所亲近喜爱的人有偏见,对他所轻视讨厌的人有偏见,对他所畏惧恭敬的人有偏见,对他所怜惜同情的人有偏见,对他所傲视怠慢的人有偏见。所以喜爱一个人但又认识到他的缺点,不喜欢一个人但又认识到他优点的人,也少见。因此有一则谚语说:“人看不到自己孩子的过错,人察觉不到自己的庄稼好。”这就是不修养好品德,就调整不好家族的道理。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富 A 润屋 B 德 C 润身 D 心广 E 体胖 F 故 G 君子 H 必诚其意。

BDF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厌,指满足,与《烛之武退秦师》"夫晋,何厌之有"中的"厌"词义相同。

B .齐,指使……和睦,《谏逐客书》中"却宾客以业诸侯"中"业"的用法与之相同。

C .形,指显现出,与《齐桓晋文之事》中"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中的"形"用法不同。

D .心不在焉,指心思不在这里,与现代汉语中"心不在焉"在感情色彩上是不同的。

A (文中“厌”是遮掩的意思,《烛之武退秦师》中“厌”是满足的意思。)

12.下列对上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注重修身,否则,就不可能有好的治理。

B .选文第一节提出了"八条目"之说,它们之间不是并列关系,其中"格物"是核心。

C .要做到"诚意"需要不自欺欺人,要做到"正心"需要摈弃不良情绪和外界干扰。

D .选文中使用了顶针、排比等修辞,使得道理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增强了说服力。

12.B (修身是核心)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4分)

(2)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4分)

13(1)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穷究事物的原理。(诚、致、格物各1分,句子通顺1分)

(2)所以喜爱一个人但又认识到他的缺点、不喜欢一个人但又认识到他优点的人,天下很少见。(好、恶、美、鲜各1分)

14."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是什么意思?请简述材料二引用此谚语的用意。(3分)

14.意思:人总看不到自己儿子身上的恶习,总不认为自家禾苗比别家硕壮。(1分)用意:说明人都是有私心和偏见的(1分),所以要注重修身,破除这种偏见。(1分,从反面答也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