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墟的意思怎样理解(一个被《辞海》耽误的词语:废墟)

时间:2024-08-10 11:30:05

你会说自己游览了圆明园遗址,而不会是,在北京看了一片废墟。试着问问自己,为什么没有用“废墟”这个词?

我们来谈谈“废墟”。你对“废墟”一词是不是已经很自然的有自己的一种主观理解,尝试着问一下自己这个词语到底是什么意思,“废弃”也许是你最先想到的吧,那然后呢,好吧,我们来看看影响力极大的大型知识性工具书《辞海》的解释,

“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的地方”。是不是感觉缺点什么,没错,你可能是想到了意大利首都古罗马斗兽场的废墟,想到了北京城里的圆明园废墟,想到了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地区的米尔内钻石矿······大都是遭受了破坏的,或是自然演化的风雨侵蚀,或是战争烟火的无情焚烧,也有的是被人类出于某些考虑而主动废弃的,总之,我们走这一趟世间,千年的演变,到底是刻下了历史的刀痕,生出了岁月的皱纹。所以,“废墟”这两个字的涵义其实早就有了明显的丰富和扩充——被赋予了文化和美学的内涵。

斗兽场

“废墟表现出固执,活像一个残疾了的悲剧英雄。废墟昭示着沧桑,让人偷窥到民族步履的蹒跚。废墟是垂死老人发出的指令,使你不能不动容。”

废墟的悲剧,寻其原因,可总结为:

l 自然的洗礼,时间的煎熬

我们中国的万里长城,现在我们常看到的是明长城,那些更早些时候的,饱受风雨侵蚀大抵是不能留下齐全的模样了。

秦长城

l 自然灾害的发生

意大利南部纳布斯附近的庞贝古城就是毁于公元79年的维苏威火山的爆发,一座城,一座城的生命都被埋在了火山灰之下。

庞贝古城

l 战争的侵略

北京城西北郊的圆明园,看着真真实实的数字在冷冷清清的展示着一个半世纪建造出的“万园之园”,是能够感受到它的恢宏的,可怎么也抵不过眼见为实。18世纪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英法侵略,19世纪八国联军的劫掠到底是彻底的毁灭了。

圆明园

l 人类的遗弃

米尔内钻石矿位于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地区,是世界上人工挖掘的最大矿洞。它是在斯大林的命令下挖掘的,但当工作变得愈发艰难之时便被逐渐废弃了。(被人类废弃而成为的废墟,个人觉得比较有意思)

米尔内钻石矿

“只要历史不阻断,时间不倒退,一切都会衰老。老就老了吧,安详地交给世界一副慈祥美。假饰天真是最残酷的自我糟践。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白发的老者是让人遗憾的。没有废墟的人生太累了,没有废墟的大地太挤了,掩盖废墟的举动太伪诈了。”

问题来了,对于废墟,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去对待。那些不具有价值,不值得去留存的废墟,我们应该及时的处理,否则地球就总是伤痕累累,面貌破败不堪。那么,针对那些极具文化和美学价值的的废墟我们就要小心翼翼地做好保护,这种保护我们多是采取修缮建设,小心翼翼地清理,不露痕迹地加固,再苦心设计,让它既保持原貌又便于观看。然而,在这种便于观看之后,所带动的文化经济的发展就像是一种催化剂,加速了大众对废墟的认识与了解,同时催化出的激进商业产品——对废墟进行重建,甚至,对圆明园提出重建的计划,自然就产生了矛盾:建与不建,同时伴随着矛盾就会产生一种中立的想法:傍邻重建,傍邻重建从多方面考虑的确削弱了矛盾点,但是 ,这会是最合适的吗?可能现在我们还不知道。我们可以看向国外,我们的邻居柬埔寨,著名的吴哥窟古迹,这样大型的世界遗产连1%的重修项目都没有,而是一直在努力给予最好的保护,展现着历史造就的吴哥窟本来的面貌

吴哥窟神庙

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这就是人类的大明智。

废墟是文化的使节,是连接古代和现代的桥梁,废墟中有历史最强劲的韧带,废墟不是一种炫耀和摆设,它需要我们去破解,找到一把开启未来之门的钥匙。而,“中国历来缺少废墟文化”。余秋雨先生就这样犀利地指出。就像我们去看了圆明园,我们可能会说这是历史的痕迹,可我们不会把这也上升到废墟文化的层面,我们可能是缺少了对废墟文化的敏感与意识。

知网检索结果

我在中国知网上查找废墟文化的时候我就极为惊讶地发现,文献量远远不及其他,在这极少的文献内有多数是国外的文献,可见我们国内对于废墟的文化研究是需要被推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