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冷知识——承德避暑山庄简介

时间:2024-12-15 08:45:17

1 半部清史在承德


作为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多民族统一的专制帝国,清王朝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任何王朝均未有过的疆域版图及其控制程度,并成功地促进了多民族的融合,将满、汉、藏、蒙的独特文化兼容并蓄地整合在承德——清王朝的第二政治中心。


清军入关后,迎来了一段整体安定的时期。跨越了燕山这一蒙汉界线之后,它以一种全新的角度对待和处理边疆民族矛盾,实行“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的统治方针。对于关内以汉族为主的地区,清廷沿用传统,继续推行科举,重视儒学;为“抚绥蒙古”,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在燕山腹地的承德设立“热河行宫”,在此接见使节、处理政事,又与蒙古王公在木兰围场狩猎、联欢,举行一年一度的“ 木兰秋狝”;对于藏地,以普陀宗乘之庙和须弥福寿之庙为首的寺院先后兴建,组成了一片规模宏阔的皇家寺院群,俗称“外八庙”。


公元1689年,中俄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划定了中俄东段边界。但俄国还是不断侵扰我国北部,鉴于此种形式,康熙通过分封把各个蒙古贵族重新团结起来,并且接受清政府的管理,这就是著名的“ 多伦会盟”,使大清国有了一个更加稳固的塞北长城


为了使蒙古诸部组成的这道塞外堡垒金汤永固,康熙决定在燕山腹地打造一座无形长城,将他深邃的政治情怀以及复杂的军事目的消融在坝上的一片园林中。公元1708年,热河行宫在木兰围场与古北口之间拔地而起,这也是避暑山庄的前身,后世经雍正、乾隆年间扩建,耗时89年建成,总面积564万平方米,相当于颐和园的两倍、紫禁城的八倍,是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


这座隐藏在塞外崇山峻岭之中的避暑山庄,虽是出于政治目的而修建,但它却成为中国帝王宫殿和皇家园林完美结合的典范,将艺术与政治就这样无声无息的化解在一片宛若江南的山水之中。它的作用远非传统的长城可以代替:向北可沟通内外蒙古;向西可联络蒙回各部;向东则贯通东北 ;向南则控制中原。


1755年,乾隆在避暑山庄接见末代准噶尔汗阿睦尔撒纳,随后集结两路大军发兵伊犁,不足百日即结束了清帝国与准噶尔汗国长达八十余年的战和更迭,次年清政府彻底平定了准噶尔部贵族的叛乱,至此西北边疆日趋稳定。1771年土尔扈特部汗王渥巴锡率众东归,乾隆将东归的土尔扈特部众分为六部,指地而牧。至此清王朝征讨四方的历史已经过去,铸就了“从今蒙古类,无一不王臣”的辉煌局面。每逢寿辰庆典,各国贵族、使臣都是这座城市的座上宾,这让承德声名远扬,以至于后来部分研究这段历史的美国学者甚至将承德称为“内陆亚洲的首都”。


笔者早年间曾到访过外八庙,但避暑山庄却不曾进入。今年初夏择周末一日往返承德,风轻云淡,和风习习,因未到假期游客较少,故可较为深度地访古寻幽。本文为承德避暑山庄访古记录,完稿至今已耽搁近三个月之久,至于外八庙,日后再写,此处不再赘述。


2 承德避暑山庄访古记


作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世界遗产名录的组成部分,避暑山庄朴素淡雅,道法自然,取自然山水之本色,吸收江南塞北之风光,融自然与人文景观于一体。避暑山庄分宫殿区、湖泊区、平原区、山峦区四大部分,整个山庄东南多水,西北多山,是中国自然地貌的缩影。宫殿楼阁、亭台轩榭、流水长堤、佛塔庙宇等120余组建筑掩映于山水草木之间, 构成融南秀北雄于一体、集全国名胜于一园的壮美景观,与颐和园、拙政园、留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堪称中国古典园林之最高范例,被誉为“中国园林史上一个辉煌的里程碑”。



文保碑


康熙皇帝从1703年至1713年,在承德避暑山庄开拓湖区、筑洲岛、修堤岸,随之营建宫殿亭树和宫墙,使避暑山庄初具规模,并选题写了“三十六景”:烟波致爽、芝径云堤、无暑清凉、延薰山馆、水芳岩秀、万壑松风、松鹤清樾、云山胜地、四面云山、北枕双峰、西岭晨霞、锤峰落照、南山积雪、梨花伴月、曲水荷香、风泉清听、濠濮间想、天宇咸畅、暖流暄波、泉源石壁、青枫绿屿、莺啭乔木、香远益清、金莲映日、远近泉声、云帆月舫、芳渚临流、云容水态、澄泉绕石、澄波叠翠、石矶观鱼、镜水云岑、双湖夹镜、长虹饮练、甫田丛樾、水流云在。从1741年至1754年,乾隆皇帝对避暑山庄又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增建宫殿和多处精巧的大型园林建筑,并模仿其祖父以三字为名题写“三十六景”:丽正门、勤政殿、松鹤斋、如意湖、青雀舫、绮望楼、驯鹿坡、水心榭、颐志堂、畅远台、静好堂、冷香亭、采菱渡、观莲所、清晖亭、般若相、沧浪屿、一片云、萍香泮、万树园、试马埭、嘉树轩、乐成阁、宿云檐、澄观斋、翠云岩、罨画窗、凌太虚、千尺雪、宁静斋、玉琴轩、临芳墅、知鱼矶、涌翠岩、素尚斋、永恬居。至此,避暑山庄七十二景的景观格局完全建成。


《承德避暑山庄全图》,由宫廷画师管念慈绘于1875年(图源网络)


丽正门既是避暑山庄的正门,也是正宫的正门,其布局规格严整,风格质朴秀丽,乾隆将此门命名为丽正门表明这里是同紫禁城一样具有重要地位的政治场所。丽正门为重台城门,有三个长方形拱门入口,重台上建有城阁三间,门前列石狮一对,左右立下马碑各一,迎面建有30米长的红照壁。丽正门前正中央门洞上方,镶有乾隆御笔——用汉、满、蒙、维、藏五种文字题写的“丽正门”石质匾额,体现了清中期平衡各族的治国理念。


丽正门


“丽正门”匾




下马碑


石狮


步入丽正门,正宫的二道门——阅射门映入眼帘。阅射门面阔三间,进深两间,是皇帝观看皇室贵族射箭比赛的处所,上悬“避暑山庄”鎏金匾额,为康熙御笔。


“避暑山庄”匾




在正宫乃至于整座山庄之中,最高规制的建筑非“澹泊敬诚”殿莫属,出自于《易经》:“不烦不扰,澹泊不失”。澹泊敬诚殿建于康熙五十二年,乾隆十九年用金丝楠木改建,缕缕清香,沁人心脾。大殿面阔七间,进深三间,为单檐歇山卷棚顶,前檐正中悬有康熙御笔“澹泊敬诚”匾,殿内挂有清高宗御书匾,山墙上则挂有清绘《皇舆全图》。




此殿是清廷在避暑山庄举行重大典礼之处,亦是皇帝在山庄时听政和读书之所在,等级、法度类似于紫禁城的太和殿。整个大殿大气坦荡,古朴淡雅,殿内大理石铺地,正中为天子宝座,周围设有宝象、仙鹤、香亭、如意等,精雕细琢,造型优美。宝座的后面有紫檀木屏风,上面雕刻有“田舍耕织长乐图”,形态逼真,栩栩如生,以表示天子临朝时刻不忘百姓。


澹泊敬诚殿内景




澹泊敬诚殿后立面




澹泊敬诚殿前廊


绕过澹泊敬诚殿的回廊,向后便是“四知书屋”,出自于《易经》:“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四知书屋建于康熙五十年,康熙御题“依清旷”,乾隆增题“四知书屋”,是皇帝接见近臣和少数民族首领的地方。


四知书屋




四知书屋内景


绕过回廊与万岁照房,便是皇帝和后妃们的寝宫别院,主殿为“烟波致爽”,康熙认为这里“四围秀岭,十里平湖,致有爽气”。最西间有着紫檀龙床的为天子寝宫,即西暖阁,在地面以下设有火道,冬季将红罗炭点燃,热气上达,满屋皆暖,内设紫檀龙床、御炕、火炉、熏笼等取暖设施。


康熙、乾隆、嘉庆、咸丰四位皇帝都曾居住过这座寝宫。值得一提的是,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咸丰皇帝在此批准了《北京条约》的签订,次年咸丰病危,慈禧在此密谋策划了“辛酉政变”,从此步入政坛,掌控清王朝的中枢权力达50年之久。咸丰驾崩之后就再无天子在此居住。


烟波致爽殿内景




西暖阁


云山胜地位于在避暑山庄烟波致爽殿后,建于清康熙四十九年,为两层楼阁,面阔五间,进深一间,以假山为天然楼梯。因其背山面湖,居高临下,有“俯瞰群峰,夕霭朝岚,顷刻变化,不可名状”的意趣,故得名“云山胜地”。此地原为佛堂,内供青玉观音一尊,每当中秋月夜,后妃们于此祭月祈福。


云山胜地




云山胜地后是正宫的北门——岫云门,门外为“万壑松风”,出门则直抵湖区。承德避暑山庄湖区的风景构图,以西湖为蓝本,用洲岛堤桥将湖面分割为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十来个池沼,中心湖区顺时针分别为如意湖、澄湖、下湖,西为内湖,东有镜湖、银湖,其中点缀有如意洲、青莲岛、环碧岛、月色江声岛、金山岛等岛屿,康熙曾赞曰:“镜波绕岸,瑶石依栏,水清则芳,山静则秀”。漫步湖区,宛如身在江南。笔者此行先沿西岸向北,再经如意洲、芝径云堤到南岸,后沿东岸经北岸进入山区、平原区,此路线可一览绝大多数景观。


澄湖一隅


自如意湖畔沿湖边林荫道北行,湖滨的天然巨石上,有一座重檐攒尖顶方亭,名为“芳渚临流”,三面临水,小憩于此,心静神清。


如意湖畔,芳诸临流




芳诸临流


内湖与如意湖之间有一石堤长桥横贯南北,桥的两端各有一座牌坊。康熙为北端牌坊题额为“双湖夹镜”,出自李白《秋登宣城谢脁北楼》一诗中“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的意境;桥南牌坊上康熙题额为“长虹饮练”,意为长桥像彩虹般一样架在白绢般的湖面上。




双湖夹镜,长虹饮练


知鱼矶,位于如意湖西北岸,面阔五间,隔如意湖与采菱渡相对,矶下游鱼往来翕忽,时潜时跃,悠然自得,似与游者相乐。一旁的青雀舫遗址为山庄内唯一一座船型古建筑。


绕过知鱼矶,一座造型奇特的十六角亭映入眼帘,这便是“水流云在”,与长虹饮练和双湖夹镜的堤桥遥遥相望。主亭为方形,四面各出抱厦门,结构十分巧妙,其名取自杜甫《江亭》中“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一句。“水流”指坐在亭中可观赏到山庄水系汇入澄湖的景象;“云在”是指从亭中可以观赏到八方云动。


水流云在


走过内湖与澄湖之间的堤桥,便登上了如意湖中的如意洲,因其形如如意而得名。如意洲西北角有一处小型园林临湖而建,为沧浪屿——因仿苏州沧浪亭而得名,源于《孟子》:“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堤桥,水流云在


沧浪屿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殿堂、水阁、清泉、假山同、小亭、曲廊巧妙地组织在一起,相互借景,恰到好处,步入其中,别有洞天。园内假山嶙峋,虎皮墙环绕,包括前庭和屿池两个部分,中心建有殿堂六间,南为垂花门,庭右假山廊道曲径通幽,庭左长廊直通正殿。正殿面阔三间,三面叠石为假山,殿后平台浮于水面,别具雅致。园内正中为“双松书屋”,是皇帝读书的地方;书屋北边是一敞厅,在园的西北角假山之上建有“佳趣亭”,有联“松生青石上,泉落白云间”。




青莲岛,沧浪屿


沧浪屿以北,即如意洲北侧有一小岛,名为“青莲岛”,岛上烟雨楼为乾隆四十五年仿嘉兴南湖烟雨楼而建,面南背北,前为门殿,后有两层楼阁,面阔五间,进深二间,为单檐歇山卷棚顶,红柱青瓦,四周有廊。上层中间悬有乾隆御书“烟雨楼”匾额。楼东为青阳书屋,是皇帝读书的地方,冬暖夏凉;楼西为对山斋;东北为一座八角轩亭,东南为一座四角方亭,西南叠石为山,山上有六角凉亭,名翼亭,山下洞穴迂回,可沿石磴盘旋而上,也可穿过嵌空的六孔石洞。经典电视剧《还珠格格》便曾在此取景,小燕子所爬的那棵古松至今已成为热门打卡点。


凭栏远望,万树园、热河泉、永佑寺等一览无余。夏秋时湖中荷莲争妍,阴雨天则湖上雾漫,状若烟云,别有一番景色,令人心旷神怡。乾隆曾赋诗赞曰:“最宜雨态烟容处,无碍天高地广文。却胜南巡凭赏者,平湖风递芍荷香”。


青莲岛,烟雨楼


烟雨楼




烟雨楼别院


烟雨楼




自青莲岛沿如意洲中轴线向南至芝径云堤间共有三重别院,最北侧为“水芳岩秀”,面阔七间,前后分别为五、三间抱厦 ,这里曾是康熙皇帝早期居住和读书的地方,殿内正中高悬康熙御笔“奉三无私”匾,两侧楹联为“自有山川开北极,天然风景胜西湖”——避暑山庄最负盛名的赞誉。乾隆皇帝的母亲也曾在此居住,故又名为“乐寿堂”,皇太后用过的金漆雕龙宝座及屏风、福寿大方斗、龙头寿字宫灯,至今都保持原状陈列。



水芳岩秀内景(乐寿堂)(“奉三无私”匾未找到)


水芳岩秀以南则是“延薰山馆”,建于康熙四十二年至康熙四十七年,因其早期曾遍植花草,芬芳馥郁而得名。延薰山馆面阔七间,进深两间,前后设廊,为单檐歇山顶,匾额为康熙御笔,是避暑山庄营建初期清帝临朝理事之所,内部高悬乾隆御制匾额——“敷畴鬯泽”,意为“土地富足、恩泽丰厚”。


在延薰山馆旁为“一片云”,是帝后看戏的地方,因其远眺只见松云掩映中一楼高耸似一片浮云而得名。早在康熙时期,群臣常常在此看戏,至乾隆年间于东宫建清音阁大戏楼,这里便只有皇帝、后妃、福晋、皇子、格格等才能在此观戏。一片云对面为“浮片玉”,即宫中戏台,为一座重檐歇山顶方亭。


延薰山馆


延薰山馆内景




“浮片玉”戏台


无暑清凉,位于如意洲南岸,前临如意湖,面阔五间,得名于心静自然凉之意。


无暑清凉




芝径云堤,连接如意洲、宫殿区和月色江声岛,因其整体形如“之”字而得名,为仿照西湖苏堤、白堤而建。沿芝径云堤向南,西侧环碧岛上有两座庭院,西侧为澄光室,每逢农历七月十五日中元节时,皇室常在这里举行盂兰盆会。




环碧岛东岸为采菱渡,建于康熙四十二年,是皇帝和后妃泛舟采菱休憩的地方,面阔五间,进深两间,有联“夹岸好花萦晓雾,隔波芳草带晴烟”。岸边有草亭一座,形如斗笠,亭南有正殿、东、西配殿各三楹。


芝径云堤(如意洲一端)


澄光室




采菱渡


芝径云堤以东,湖中还有一条堤路将澄湖与下湖相隔,通往“月色江声”岛,其名取自于苏轼前、后《赤壁赋》中“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和“江流有声,断崖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两句。每当月上东山之时,远山如黛,蛟洁的月光映照着岛前碧绿的湖水,充满了江南水乡夜色的静谧之美,可惜此行无缘得见,日后满月、雪霁之时值得再访。




月色江声岛上分布有一系列建筑,建于康熙四十二年,主殿“静寄山房”是当年清帝读书的地方,“莹心堂”则是书斋,静寄山房西南侧有乾隆题名的“冷香亭”,因此处荷塘得益于热河泉水,荷花至晚秋而不凋落而得名。月色江声岛树木琳琅,青翠欲滴,东南临水,盛夏时节,湖面微风拂面,好不自在。




月色江声




从月色江声远眺如意洲含润亭


月色江声岛南侧为“水心榭”,位于下湖与银湖之间,将湖区与正宫相连。水心榭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原为避暑山庄湖区界墙上的出水闸,因扩建山庄时又挖筑了银湖和镜湖,遂使水闸由东墙变成湖心,又在水闸上架石为桥,设八孔水闸,中间六个、左右各一,俗称“八孔闸”。桥下闸板开合,可以用来控制湖区水位高低,人为制造落差以促进湖水流动,水体更新,亦可形成风道。




水心榭(八孔闸)


八孔闸跨水为桥,上有亭榭三座,南北为重檐四角攒尖顶方亭,中为进深三间的重檐水榭,即“水心榭”。水心榭南北各有一座木牌坊,反正两面题额为“晴霄虹亘”、“远碧鲸横”、“圆嵩澄霞”、“阆风涤翠”,既描绘了近景堤榭的壮丽,又描写了远山倒倒影的秀美。两旁碧波荡漾,为夏日的湖区增添了灵动风韵和无尽清凉,确有“飞角高骞,虚檐洞朗,上下天光,影落空际”的诗情画意。


水心榭之“阆风涤翠”





水心榭之“圆嵩澄霞”




水心榭之“远碧鲸横”


水心榭往南便到了东宫,这里原为举行大典、接见朝臣、发布政令的地方,原有德汇门及其中轴线上的七间门殿七间、十一间正殿、清音阁、福寿园、勤政殿、卷阿胜境殿等主体建筑,西侧有松鹤斋。1945年,日军为庆祝攻占承德,烧毁了整座东宫。如今,这片遗址上只有一座重修的勤政店后殿——“卷阿胜境”,令人唏嘘。卷阿胜境殿面阔五间,抱厦五间,殿内悬有故宫同款的乾隆御笔“五福五代堂”匾额。




卷阿胜境(不开放)


北出东宫,东侧银湖畔便是乾隆三十一年仿照苏州狮子林而建的文园狮子林,被誉为“园中园”。园内有三个呈品字形布列的院落:中院“纳景堂”为封闭式小庭院;西院“文园”为水景别院;东院“狮子林”则以叠石假山配合水体为主景,呈庭院围绕建筑物的格局,其中假山群规模庞大,形态各异,四座风格各异的小亭点缀其间,与延景楼、云林石室遥相呼应,并且巧妙地利用了园林之中的经典手法——“借景”将水心榭纳入画面中,山环水抱,移步换景,颇有江南园林小中见大的意蕴


狮子林(未开放)




避暑山庄湖区岛屿众多,其中位于澄湖东岸的金山岛为其制高点,为仿照镇江金山而建。金山岛由山石堆砌,三面临湖,一面临溪,峭壁嶙峋,湖水环抱,似水中浮玉,如手中悬珠,自南向北分别为“天宇咸畅”、“镜水云岑”、上帝阁和芳洲亭等建筑。登岛远眺,清风徐来,湖光潋滟,澄湖美景尽收眼底。




天宇咸畅,面阔三间,进深两间,殿内设有紫檀木罗汉床和梨木坐椅,供皇帝休息赏景之用。山西麓有石阶与湖岸相接,可由此登舟泛湖,这也是乾隆当年乘龙舟登岸之地。镜水云岑位于其西北方向,面阔五间,进深两间,为单檐歇山卷棚顶,四周长廊回环曲折,高低参差,呈月牙形环状布局。上帝阁,为清代天子祭祀真武大帝和玉皇大帝的处所,上悬康熙御笔题额三面,自上而下分别为“皇穹永佑、“元武威灵”、“天高听卑”。




金山岛,上帝阁,镜水云岑


金山岛东侧岸边葱葱茏茏,为一片古松林,松林之中有一片荷塘,池边为建于康熙四十五年的“香远益清”建筑群,因其荷塘只种名贵品种,夏季芳香袭人而得名。香远益清共有两组建筑,东侧有五间前殿、三间后殿,西侧为五间前殿、一座重檐四角攒尖顶方亭,分别名为“依绿斋”、“含澄景”。


香远益清之含澄景


依绿斋,含澄景


经过香远益清,便到了位于澄湖的东北角的热河泉,这里是承德前身“热河”一名来源,也是各地游客的必游之地,民间有“热河泉边洗洗手,功名利禄全都有,热河泉边洗洗头,一年四季不发愁”一说。热河泉是承德避暑山庄湖区的主要水源,澄澈见底,每当秋季,此处泉眼附近水温高于别处,故湖中的荷花与秋菊争奇斗艳,为山庄内一大奇观,乾隆有诗赞曰:“荷花仲秋见,惟应此热泉”。


热河泉


自热河泉沿澄湖北岸走回知鱼矶,经过御瓜圃后便到了“萍香沜”,得名于其临湖之滨,水中青萍点点,每到夏季香风飘荡,沁人心脾。返回知鱼矶,已围绕湖区绕了一圈,时至中午,便沿山麓小径进入山区,最先映入眼帘的一座依山临水的三楹敞亭,名为“石矶观鱼”,康熙和乾隆都曾在此观鱼、垂钓。石矶观鱼以北为“远近泉声”,因其原有瀑布飞泻而得名,此处有两组建筑:西侧有殿三间,名为“涌翠岩”,殿后有一四角攒尖顶方亭名为“听瀑”;东侧亦有三间,名为“聚香斋”,皆为卷棚顶。


石矶观鱼




远近泉声之聚香斋


远近泉声之涌翠岩、听瀑亭




绕过远近泉声,一座十六柱重檐攒尖顶大型方亭映入眼帘,这便是著名的“曲水荷香”,亦称流杯亭,建于康熙四十二年至四十七年,取自“曲水流觞”的典故。曲水荷香设计巧妙,亭内外奇石环列,形成弯弯曲曲的水道,石凳石桌便安置在水面汀步之上,夏天亭内外温差显著,微风拂面,分外清凉,素有“三庚退暑清风至,九夏迎凉称物芳”之美誉。奈何夏季四周树木茂盛,难以找到拍摄角度。除该亭之外,水道沿岸原有千尺雪、宁静斋、玉琴轩等景观,如今仅剩遗址。


曲水荷香旁为一座规模宏大的院落,这便是建于乾隆三十九年的文津阁,曾一度作为贮藏《四库全书》的皇家藏书楼,与紫禁城、圆明园、沈阳故宫三处文渊阁并称为“内廷四阁”。文津阁建筑群坐北朝南,自南而北分别为门殿、假山、水池、藏书楼、后花园,四周白灰花墙环绕,庄严淡雅。主体建筑文津阁仿照浙江宁波天一阁而建,外看两层,内部实为三层,中间一层为暗层,阳光不能直接射入,以便更好地保护古籍。


文津阁(图源@承德避暑山庄)




文津阁北侧为松云峡,一座面阔三间的关城扼守在谷口,此即为山区的东大门——“旷观”,一旁有座面阔五间、进深两间的长亭,名为“云容水态”,得名于杜牧《齐安郡晚秋》中“云容水态还堪赏,啸志歌怀亦自如”一句。


自旷观沿台阶路上山,先后经过两座方亭,分别名为“南山积雪”与“北枕双峰”,皆因此地风光与地势而得名。其中南山积雪近可俯瞰平原区,远可远眺磬锤峰等山岭,将山庄有限的空间通过登高扩展视野变为无穷无尽,突破了园林实际的空间范围,堪称借景手法的又一范例。




从南山积雪俯瞰平原区




从北枕双峰远眺永佑寺塔、普乐寺、磬锤峰


青枫绿屿,紧邻两座方亭,整组建筑依山就势,错落有致,位于一处山坳之中,有五间正殿,内悬康熙题额“霞标”、“回得天趣”、“风泉满清听”三块匾额。西侧有转角配殿四间,名为“罨画窗”,每当深秋可观赏层林尽染之景。


霞标


从罨画窗可以做摆渡车到山顶的二马道,但是要在门口提前购票,由于笔者并未提前购买只能步行上山,若从旷观始算往返约3.5公里。山顶处有一布局严谨的大型寺院,为乾隆四十一年仿泰山碧霞祠而建的广元宫,琉璃瓦顶,熠熠生辉,每逢雪后初晴犹如空中楼阁一般。广元宫坐北朝南,山门面阔三间,上有门楼三间,高悬“竟霞宣恺”匾额;东神门三间,有“震德体仁”石刻;西神门三间,有“泰厘协顺”石刻;北有仁育门,门内有重檐香亭一座,名为“謦德亭”,又称“灵昭长养”匾。主殿仁育殿为重檐歇山顶,面阔五间,主供碧霞元君。


广元宫


登临二马道,普陀宗乘之庙与须弥福寿之庙尽收眼底,两座皇家藏传佛教寺院建筑群皆依山而建,规模宏阔,蔚为壮观。普陀宗乘之庙,为仿照布达拉宫而建,坐北朝南,山门前有一对石象,象征着吉祥和法力无边;山门后为碑阁、五塔门和琉璃牌坊,两侧散布有各式白台、塔台等建筑,最后为主体建筑大白台和大红台,顶部为重檐攒尖顶的“万法归一”殿。


须弥福寿之庙,是为迎接西藏六世班禅入京朝贺乾隆帝七旬庆典而仿照扎什伦布寺而建,与普陀宗乘之庙不同的是,其大红台位于全寺中央,后为金贺堂、万法宗源殿和琉璃宝塔。大红台之上的妙高庄严殿同为重檐攒尖顶,屋脊各设一对金色双龙,堪称海内孤例。


普陀宗乘之庙




须弥福寿之庙、普宁寺




自二马道下山,途径由数十顶毡房组成的万树园,这里是皇帝接见、宴请少数民族首领与外国使臣的地方,乾隆曾在这里接见东归的渥巴锡和英国特使马戛尔尼,同时皇族成员在平原区狩猎之时也常居住于此。在万树园的西南角有一片皇家马场,名为“试马埭”每逢木兰秋狝前夕,乾隆都会在此挑选宝马良驹。


最后一站,是位于东门内的永佑寺,这是避暑山庄内规模最大的一座寺院,建于乾隆十六年。永佑寺舍利塔又名六和塔,为乾隆南巡时见杭州六和塔挺拔俊秀便在此仿建,为八角九层密檐塔,坐落于“妙莲勇座”之上,每层都有琉璃斗拱、佛龛和乾隆题额。


永佑寺




永佑寺塔


永佑寺前殿丹墀上列石碑两座,形制、尺寸完全相同,碑首由二条蟠龙组成,碑座为龟趺(赑屃),碑身雕有十四条龙纹图案,碑中央中间刻有乾隆十七年撰写的《永佑寺碑文》,东侧石碑为满文、蒙文,西侧为汉文、藏文,文中乾隆阐述了康熙建造避暑山庄的原因,以及“因岩壑自然之势,示茅茨不翦之规”的建筑原则。进而说明建此庙的意义在于对先帝报恩,为后人荐福,取其永远保佑安宁之意。


东碑




西碑


“何必江南罗绮月,请看塞北水云乡。”避暑山庄,不仅是一座古朴典雅的园林,更是中华版图的微缩投影,湖光山色,大美无言,它将我国古典园林的建筑艺术与政治理想完美融合,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高峰,如一条纽带,连接着四海与中央,沟通着过去与未来。


红尘滚滚,铁蹄如风,沉浮俯仰,世事兴衰,大清帝国早已成为教科书上苍白的文字,只有置身于这座三代皇帝全部参与设计的皇家园林之中,才能够切身感受到那段拥有着光荣与梦想的康乾盛世,虽然笔者此行时间仓促,没有深入到每一座凉亭、每一处石刻,但所到、所见的每一座建筑、每一块牌匾之后都镌刻着满蒙汉藏回五个民族的文化的符号,都蕴含着“合内外之心,成巩固之业”的雄才大略,都承载着帝国“四海归心,天下一统”的殷切希望,亦可联想到今天民族大同的现实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