谚语的意思解释是什么(歇后语和谚语有什么区别)

时间:2024-08-14 14:15:07

歇后语和谚语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在语句的结构形式上,歇后语和谚语明显不同

歇后语的语句结构形式比较独特。如:

1、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2、八仙过海————各显其能。

3、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4、孔夫子搬家————净是输(书)。

它们的结构形式是一句话的意思,分作两句表达。前一句描述具体形象,后一句表达事情的结果。所谓“歇后语”,即前句讲完以后,后句要歇一歇,甚至后句不讲出来,人们也能意会其意思。如“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只要讲出前一句,后一句的意思,人们也会明白。

同时,歇后语还常常运用谐音修辞手法,表达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意思。如以下几例:

1、头发里找粉刺 —— ——吹毛求疵(刺)。

2、耗子啃皮球 —— ——客(嗑)气。

3、狗吃豆腐脑 —— ——闲(衔)不住。

4、和尚的房子 —— ——庙(妙)。

5、老公拍扇 —— ——凄(妻)凉。

6、 蛤蟆跳井 —— ——不懂(噗咚)。

7、发霉的花生 ———— 不是好人(仁)。

这种运用谐音修辞的歇后语,很有谜语的味道。前一句像谜面,后一句像谜底,让人猜想,让人回味。

而谚语则不一样。谚语的结构形式虽然也是一二个短句,但它是一次性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不存在歇一歇的停顿或猜想。如:

◆一人说话全有理,两人说话见高低。

◆一正辟三邪,人正辟百邪。

◆一时强弱在于力,万古胜负在于理。

◆一理通,百理融。

◆人怕没理,狗怕夹尾。

◆人怕理,马怕鞭。

◆一夜不宿,十夜不足。

◆一有百有,一穷百穷。

它们在结构上自然、完整,没有停顿、起落。像“人怕理,马怕鞭”、“一夜不宿,十夜不足”等句子,语义表达一次性到位,语气连贯,意思清楚明白。

这是谚语与歇后语之间,区别最明显的地方。


二、在内容表现的范围上,歇后语与谚语之间存在明显差异

或许正是由于歇后语独特的歇后语言结构形式,相对来说,它在表现内容上,远远低于谚语的表现力。

歇后语的表现内容,主要集中描述日常生活上。如:

1、豆腐佬摔担子 —— ——倾家荡产。

2、安伯伯遇到安伯娘 —— ——安安合适。

3、挂羊头卖狗肉 —— ——虚情假意。

4、高山上滚马桶 —— ——臭气远扬。

5、管鲍之交 —— ——各为其主。

6、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7、二大妈的针线篮儿 —— ——杂七杂八。

8、罐里逮王八 —— ——十拿九稳。

9、汉高祖斩白蛇 —— ——一刀两断。

10、小葱拌豆腐 —— 一——清二白。

以上十则歇后语的内容,像“高山上滚马桶”、“挂羊头卖狗肉”等,几乎都是描述日常生活的,内容上比较单一,范围也比较狭窄。

相反,谚语的表现内容则十分广泛。它涉及农业生产、天文地理、做人原则、生活哲理等各个方面。比如:

1、气象类谚语:这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观察气象的经验总结。如:“ 蚂蚁搬家蛇过道,大雨马上就来到。”

2、农业类谚语:它是农民在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农事经验。如:“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3、卫生类谚语:卫生谚语是人们根据卫生保健知识概括而成的。如:“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

4、社会类谚语:社会谚语泛指为人处世、接物待人、治家治国等方面应注意的事。如:“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5、学习类谚语:多是学习经验的总结,激励人们发奋学习。如:“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如此等等。谚语反映的内容,已经深入到了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题材多样,内容十分丰富。

这是歇后语与谚语在内容表现上的重要区别。


三、在语言风格上,歇后语与谚语的区别明显

歇后语常常描述生活中的不合理现象,因此语言风格上比较幽默、辛辣。如:

1、和尚打伞————无法(发)无天。

2、茅坑里的石头————又硬又臭。

3、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

4、老母鸡抱空窝——不简单(不见蛋)。

5、 卖布不带尺————存心不良(存心不量)。

因此,歇后语用得好,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幽默风趣。但是如果使用歇后语时,不注意语言场合,稍不留神,也会容易伤害他人。如“茅坑里的石头,又硬又臭”、“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就不能乱用。前者讽刺辛辣,后者出言不雅。这是运用歇后语时,必须引起注意的问题。

而谚语主要描述生产、生活中的经验,言简意赅,风格上轻松、自然,简洁、明快。如:

1、把舵的不慌,乘船的稳当。

2、白米饭好吃,五谷田难种。

3、百日连阴雨,总有一朝晴。

4、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5、败家子挥金如粪,兴家人惜粪如金。

6、帮人要帮到底,救人要救到头。

7、帮助别人要忘掉,别人帮己要记牢。

8、饱带饥粮,晴带雨伞。

9、暴饮暴食易生病,定时定量保康宁。

从以上谚语可以看出,无论是描述帮人“帮人帮到底,救人救到头”谚语,还是描述生活哲理的“白米饭好吃,五谷田难种”谚语,它们浅显易懂,语言平实,与歇后语的风格截然不同。


四、歇后语不押韵。谚语有押韵的,也有不押韵的

歇后语的句式比较独特,很难做到两两押韵。如:

1、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2、白娘子喝了雄黄酒——现了原形。

3、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

4、朝着窗外吹喇叭————名(鸣)声在外。

显然,以上例句中的尾字,像第一句中的“海”字与“通”字,第二句中的“酒”与“形”字,没有两两押韵。这是由歇后语独特的结构形式所决定的。

而谚语中则有许多两两押韵的句子。如:

1、动手成功,伸手落空。

2、天上下雨地下滑,自己跌倒自己爬。

3、一等二靠三落空,一想二干三成功。

4、不怕别人瞧不起,就怕自己不争气。

5、不图一时乱拍手,只求他日暗点头。

以上句子中的尾字,如“功”与“空”、“滑”与“爬”、“起”与“气”、“手”与“头”,均为押韵字。因此,读来琅琅上口,易记易诵。这也是谚语的运用,比歇后语更为广泛的重要原因。


总之,歇后语和谚语均为我国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种相对独立的表情达意句子。它们在结构上、内容表达上、风格及押韵上,虽然各有区别,但在促进汉语言的形象生动、丰富多彩上,却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为繁荣我国传统文化作出了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