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人姓氏来源于哪里(姓氏起源探索)

时间:2024-12-06 09:30:09



1.万俟司马,上官欧阳。

夏侯诸葛,闻人东方。

2.澹台公冷,宗政濮阳。

淳于单于,太叔申屠。

3.公孙仲孙,轩辕令狐。

钟离宇文,长孙慕容。

4.鲜于闾丘,司徒司空。

亓官司寇,仉督子车。

5.颛孙端木,巫马公西。

漆雕乐正,壤驷公良。

6.拓拔夹谷,宰父梁。

晋楚闫法,汝鄢涂钦。

7.段干百里,东郭南门。

呼延归海,羊舌微生。

8.岳帅缑元,后有琴。

梁丘左丘,东门西门.

9.商牟佘佴,伯赏南宫。

墨哈谯笪,年爱阳佟。

10.第五言福,百家姓终


1.万俟司马,上官欧阳。夏侯诸葛,闻人东方。

万俟(mo qi):东晋时,鲜卑族的万俟部落随拓跋氏进入中原,其部落族人后来以万俟为姓。此外,北魏献文帝三弟的后代有的改姓万俟。

司马(si ma):相传帝少吴始设司马一职,掌管军政。周宣王时,帝颛顼的后裔程伯休父任司马,率兵打败了淮河中下游的古族徐戎(又称徐方、徐夷),立下大功,被赐姓“司马”。

上官( shang guan):春秋时期,楚庄王幼子名子兰,担任上官大夫。上官为地名,在今河南滑县东南一带。子兰的子孙居住在上官,便以地名命姓。

欧阳(ou yang):夏朝帝王少康的庶子无余被封于会稽,建立越国,传至无疆时,被楚国所灭。无疆次子蹄被封于乌程欧余山的南面,古代称山南为阳,所以蹄被称为欧阳亭侯,他的支庶子孙以封地命姓,形成欧阳姓。

夏侯( xia hou):周武王灭商后,分封先贤后代,访得禹的后裔东楼公,封于杞。杞国被楚灭掉后,杞简公的弟弟逃到了鲁国,被封为侯爵,尊称为夏侯,于是他的子孙便以“夏侯为姓。

诸葛( zhu ge):商朝时,伯夷的后裔被封在葛邑,为伯爵,世称葛伯,他的后代以"葛"为姓,其中支迁往诸县(今山东境内),因当地有葛姓,所以新迁来的葛姓被称为诸葛,意为诸县葛氏。诸葛姓还有一支为陈胜手下大将葛婴之后,汉文帝封葛婴的孙子为诸县侯,其后世子孙便以“诸葛”为姓。

闻人( wen ren):春秋时,鲁国有个叫少正卯的人,他博学多识,主张革新,因此声誉很高,是个远近闻名的人物,很多孔子的弟子都被他吸引过去听他的讲学,所以被称作“闻人。于是他的子孙后代中有的以“闻人”为姓,后来一部分闻人姓改复姓为单姓,成为“闻”姓。

东方( dong fang):伏羲氏创八卦,八卦以东方为尊,他的子孙后代便以东方为姓。还有一说是东方朔之父名张夷,在他出生前便去世了,母亲田氏在他出生三天后也死了,东方朔由邻居抚养成人,由于他是在东方天刚亮的时候出生,就取名为东方朔,他的后世便以“东方”为姓。

赫连(he lian):西汉时匈奴单于曾与汉宗室女通婚,于是他的子孙便以“刘”为姓,东晋时,匈奴铁弗部刘渊的曾孙勃勃拥兵自立,称大夏天王,白云赫赫与天连,于是就改姓为赫连。

皇甫( huang fu):春秋时宋戴公之子公子充石,字皇父。他的孙子以祖父之字“黄父”为姓。西汉中期,皇父的嫡系子孙将姓氏中的“父”改为“甫”,形成今天的“皇甫姓”。

尉迟( wei chi):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迁都到洛阳,鲜卑族都改为汉姓,和鲜卑拓跋部落一起南迁的尉迟部落,于是就以“尉迟”为姓。

公羊( gong yang):春秋时鲁国有个叫公孙羊儒的贵族,他的子孙后代就以他的姓和名各取一个字组成复姓“公羊"。

2.澹台公冷,宗政濮阳。淳于单于,太叔申屠

澹台( dan tai):春秋时孔子的弟子灭明因其家住鲁国澹台山(今山东嘉祥南),所以就以“澹台”为姓,于是他的子孙以后以澹台为姓。

公冶( gong ye):春秋时鲁国季氏之族有大夫季治冶,字公,于是他的子孙就以其字为姓。

宗政(z6 ng zheng):汉高祖之弟楚元王刘交之子刘郢客官为宗正,封上侯,统管皇族事务,他的后代遂以其官名“宗正”为姓,宗正也作宗政,所以其后代改“宗政”为姓。

濮阳( pu yang):古代称山南水北为阳,濮阳(今河南濮阳)是春秋时卫国的都城,在濮水之北,居住在这里的王公贵族后代就以地名为姓。

淳于( chun yu):夏朝时有斟灌国,周武王时封淳于此,建立淳国(今山东安丘东北),后被杞国所灭。杞文公时杞国迁都到淳于,战国时杞国被楚国所灭。居住在这里的原淳于国的公族贵戚,就以故都名称为姓。

单于( shan yu):汉代时匈奴称君长为单于,意思就是说像天样的广大高远,匈奴左贤王去卑单于归降汉朝后,就以其君位之称为姓。

太叔( tai shu):春秋时卫文公的儿子姫仪,人称太叔仪,姬仪的后代遂改姓为太叔。还有一种说法是郑庄公的弟弟段封邑于京,世称京城太叔,他的孙子也有以"太叔"为姓的人。

申屠( shen tu):传说神农氏时掌管四时、方岳的官称为四岳,他的后代在周朝的时侯被封到申(今河南南阳北),世称申侯。申侯的部分后裔就定居在安定(今河南省境内)的屠原,其子孙后代就把封国申和居住地屠合为复姓“申屠”。还有一种说法是,夏朝有名为申徒狄的贤士,后来申徒转写为“申屠”,于是他的子孙后代就以“申屠”为姓。

3.公孙仲孙,轩辕令狐。钟离宇文,长孙慕容。

公孙( gong sun):春秋时列国诸侯王位按例由嫡长子继承,继位前称太子,太子的兄弟称作公子,公子的儿子称公孙,公孙的儿子如果没有封邑爵号一般皆以公孙为姓,追本溯源可知姓公孙的人非常多,并非一族一姓的后人。一说黄帝本姓公孙,因居姬水故改姓姫,姓公孙者为黄帝之后。

仲孙( zhong sun):春秋时鲁桓公次子名庆父,因排行第二,故称仲庆父、共仲,又称孟氏。庆父弑君作乱,微醉出逃,后自缢而死,他的子孙遂改姓仲孙或孟孙。

轩辕( xuan yuan):传说中原各部族的共同祖先黄帝号轩辕氏,所以黄帝后裔子孙中有以“轩辕”为姓者。

令狐( ling hu):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的裔孙魏颗,与其父魏犨(chou)一样均为春秋时晋国名将,魏颗以战功受封于令狐(今山西临猗西),子孙遂以“令狐”为姓。

钟离(zhong li):春秋时晋国有大夫伯宗,因遭谗言被杀,其子伯州黎出逃到楚邑钟离(今安微凤阳),伯州黎的后代遂以“钟离”为姓。

宇文( yu wen):鲜卑族有部落首领名普回,据说普回有一次外出狩猎时拾获玉玺,上刻文字“皇帝玺”,普回认为此玺是上天所授,而鲜卑族俗称天子为“宇文”,故普回改称自己的部落为宇文,从此该部落遂以“宇文”为姓。

长孙( zhang sun):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的曾祖拓跋郁律的长子沙英雄,号拔拔,是鲜卑族南部首领;拓跋郁律的次子就是道武帝的祖父。沙英雄的儿子名嵩,按辈分排列应是皇室家族中的长房裔孙,所以道武帝拓跋珪建立北魏后封其为北平王,授官太尉,并赐姓“长孙”,长孙一姓自此而始。

慕容(mu rong):鲜卑族涉归单于自称仰“慕天、地”二仪之德,承继“日、月、星”三光之容,因此改用“慕容”为自己部落的姓氏。

4.鲜于闾丘,徒司空。亓官司寇,仉督子车

鮮于(Xian yu):相传西周初武王封商纣王的诸父、贤臣箕子于朝鲜,箕子有一个庶子名仲,食邑封在了于地,仲的子孙遂以祖上封邑中的鲜和于,合成姓氏鲜于。

闾丘(lu qiu):春秋时齐国大夫婴居住在闾丘,世称闾丘婴,子孙后代遂以“闾丘”为姓。

司徒(situ):相传帝喾(ku)之子契因助禹治水有功,被舜任命为司徒,掌管教化,契的后代中遂有以“司徒”为姓氏者。司徒也作司土,夏商周至春秋时期主要掌管国家的土地民众、田斌徒役,汉代以后司徒官职渐高,职权相当丞相。故祖上担任司徒官职之人的后代子孙,遂以“司徒”为姓氏。

司空(si kong):西周时司空是六卿之一,主管建筑和制作业,春秋时夏禹后裔晋国的士為(wei)担任司空,其子孙后代就以“司空”为姓。

亓官(qi guan):古代插定发髻和弁冕的簪子称笄(ji),弁(bian)是贵族的一种帽子,冕是帝王、诸侯及卿大夫所戴的礼帽。自周代开始设立了专门执掌王侯冕与等制的礼官弁师,又称笄官,因“笄”与“亓”通,所以也称亓官,其的后代中遂有以祖上官职为姓者。

司寇(si kou):西周时六卿之一,主管邢狱,周武王时苏忿生为司寇,春秋时卫灵公之子公子郢的后代也担任过司寇,他们的子孙遂以司寇为姓。

仉zhang:春秋时鲁国有大夫党(zhang)氏,是周公族之后,因党与“掌”音同,故又演化出掌氏,“掌”与“仉”通,所以又有仉氏,所以党、掌、仉三姓不仅读音相同,而且源出一宗。

督du:春秋时宋国有位名叫华父督的大夫,他的子孙就用他祖名中的“督”为姓。还有一种说法是燕国督亢之地(今河北易县、涿州、固安一带)土地最为肥沃,燕国的太子丹就派荆轲帯着夹有匕首的督亢地图假作进献秦王的礼物,借机去刺杀秦王,后来行动失败荆轲被杀,督亢人有的就以“督”为姓。另一种说法是汉朝未年的少数民族“板盾七姓中”,有的改为汉姓就以“督”为姓。

子车(zi ju):春秋时秦国有个大夫子车氏,他的族人中车奄息和他的儿子车仲行、车鍼虎是秦穆的三位贤臣,号称“三良”。秦穆公死后,就以“三良”殉葬,国人为了追悼他们而斌诗《黄鸟》,现在复姓子车的后代就是秦国子车氏的后代。

5.颛孙端木,巫马公西。漆雕乐正,壤驷公良

颛孙( zhuan sun):春秋时陈国有个公子颛孙在鲁国做官。他的子孙便以“颛孙”为姓。孔子的弟子颛孙师,字子张,据说就是他的后代。

端木( duan mu):春秋时卫国人端木赐,字子贡,是孔子的弟子。子贡有雄辩的才华,田常取代齐国的时候本来想出兵讨伐鲁国,孔子打算选派弟子游说田常而救鲁国,子路、子张、子石争相请行,孔子却点名要子贡去。结果子贡先后游说了田常、吴王、越王、晋军,形成了史籍中所说的“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的局面。子贡的后代就以祖先名字中的“端木”为姓。

巫马(wu ma):周代设有巫马的职位,主要掌管治疗马病等事物,于是子孙就以祖上的官职为姓,孔子的弟子巫马期的先人就是周朝时的巫马官。

公西(gong xi):春秋时鲁国国君桓公的儿子名季友,季友的后裔季叔家族在鲁文公以后就世代为大夫,权倾一时。季叔姓氏中有支子孙的后代后来以公西为姓,孔子的弟子公西赤就是这族人的后裔。

漆雕(qi diao):春秋时鲁国的漆雕氏中有漆雕开、漆雕哆、漆雕徒父三人同时成为孔子的弟子。其中漆雕开,字子若,非常喜欢读《尚书》,不愿意做官,很受孔子的赏识。自此,漆雕这一姓氏便广为人知。

乐正(yue zheng):周代设有大小乐的正官,主要是掌管礼乐教化的,于是他们这些人的后代就以祖上的官职“乐正”为姓。

壤驷(rang si):据说是周代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壤驷这一姓氏,但是最早出现在史籍中是春秋时孔子的弟子壤驷赤,字子徒(还有一种说法是子从),以《诗经》《尚书》见长,复姓壤驷,一般认为壤驷赤就是壤驷氏的先祖。

公良( gong liang):春秋时陈国有个公子名良,他的后代就以“公良”为姓。孔子有一个叫公良儒的弟子,字子正(还有人说是字子幼),就是出自于这一姓氏。孔子在经过蒲地的时候被蒲人困住,公良儒就驾车仗剑为孔子解围,受到孔子的赏识。

6.拓拔夹谷,宰父梁。晋楚闫法,汝鄢涂钦。

拓跋(tuo ba):鲜卑族政权北魏王朝的时候自称是黄帝的子孙,受封于北土,称黄帝为土德王,而在鲜卑语中称土为拓,称君主为跋,所以北魏皇族就以“拓跋”为姓氏。孝文帝拓跋在迁都到洛阳以后,以《周易》解释“元”是万善的开始,于是就改“拓跋”姓为汉姓“元”,所以北魏在历史上也被称作是拓跋魏或是元魏。

夹谷(jla gu):满族的先祖在五代十国的时候称作女真,到了辽代的时候完颜阿骨打统一各部并且建立了金王朝,金代的女真族就有加骨部落,后来写为“夹谷”,于是就成为复姓一直沿用至今。

宰父(zai fu):周代时设有掌管朝议、考核官员职守等级的宰夫官职,后来慢慢就演化为宰父姓。孔子的弟子率父黑就是出自于这个氏族。

梁(gu liang):春秋时鲁国有大夫食邑在梁,于是后代就以先人的封地为姓。还有一种说法是种植梁粱的氏族后代就以“梁”为姓,后来改“粱”为“梁”。

晋(jin):西周时成王封他弟弟叔虞建唐国,唐叔虞的儿子燮继位后因为唐国南有个晋水,就改封国为晋,自称为晋侯,晋侯的子孙后代就以晋为姓。

楚(chu):西周时鬻熊在荆山立国,建都在丹阳(今湖北秭归东南),一直到他的后裔孙熊绎受封为周成王,被后世称为楚子(子爵)。楚国的疆土不断扩大,并把都城迁至郢(今湖北江陵西北部)。后来楚国被秦所灭,楚国公族的后裔就以“楚”为姓。

闫(yan):西周时周武王封周太伯(太王古公亶父的的长子)的曾孙姬仲弈在阎乡,于是他的后代就以“阎”为姓。又因为阎和闫相同,所以闫姓和阎姓出自于同宗。

法(fa):战国期田齐被秦国灭亡后,齐襄公的子孙为了躲避灾祸就以襄王名字法章中的“法”字为姓。

汝(ru):西汉未年幽王被杀,太子宜臼东迁至洛邑(今河南洛阳),建立东周,史称为周平王。周平王封他的小儿子在汝(今河南境内),于是他的子孙就以“汝”为姓。还有一种说法是殷商有个名汝鸩的贤士,他的后代就以“汝”为姓。

鄢(yan):春秋时郑国有个鄢邑(今河南鄢陵),《左传》中记载“郑伯克段于鄢”,在郑庄公讨伐反叛的弟弟共叔段至鄢邑,说的就是这个地方,鄢的后代于是就以封地为姓。

涂(tu):相传夏代有涂山氏,他的后代去了山字改为涂姓。还有种说法是在古代有个涂水(今安徽东北部的滁河),居住在这个地方的人于是就以涂为姓。

钦(qin):我国古代的少数民族东胡的分支,在秦未的时候被匈奴所灭,为了避免灾祸就迁至乌桓山,自此便有了乌桓族。乌桓族也被称为乌丸族,其中的钦志贲部落后裔的子孙,在民族的融合中就改为汉姓“钦”

7.段干百里,东郭南门。呼延归海,羊舌微生。

段干(duan gan):春秋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思想家老子的儿子李宗,是魏国的大将,受封于段、干两地,于是他的子孙后代就以封地“段干”为姓。

百里(bai li):春秋时秦国的大夫百里奚本来是虞国的大夫,在虞被灭后就被晋国俘虏并当作陪嫁之臣送入到秦国,后来曾出走到楚国,又被秦王用五张黑羊的羊皮为赎金赎回,用为秦国的大夫,世称为五羖大夫。百里奚和由余等人共同辅佐秦穆公成就霸业,于是他的子孙就以“百里”为姓。

东郭(dong guo):古时侯城邑都有围墙保护,称作城,在城的外面加修一道墙则成为郭。周代齐国公族大夫居住在都城郭墙内的,就分别以东郭、南郭、西郭、北郭为姓。

南门(nan men):商汤时有位贤臣就居住在都城的南门,于是他的子孙就以“南门”为姓。还有一种说法是古时有专门为负责开启和关闭城邑南门的管城官,于是他们的后代就以“南门”为姓。

呼延(hu yan):秦汉时我国的东北部散居在大漠南北的匈奴族有呼延、兰、须卜三个贵族部落,匈奴鲜卑族拓跋部建魏并且向南迁到洛阳,于是呼延就成为了北魏的一个复姓。

归(gui):周代有个名胡(又名胡子)的小国(在今安微阜阳西北),春秋时被楚所灭。胡国的公族中有姓归的人,且现在被认为这是姓的起源。

海(hai):春秋时卫灵公有一个叫春海的大臣,被认为是海氏族姓的先祖。

羊舌(yang she):春秋时晋国的公族靖侯封邑于羊舌,于是他的后代就以封邑为姓。

微生(wei sheng):周代宋国的始祖微子启的后代中有个姓微的人,微生的氏族觉得自己的先祖是出生在微家,所以就以“微生”为姓。还有一种说法是,鲁国有个贵族微生氏,就是微生姓氏的渊源。

8.岳帅缑元,后有琴。梁丘左丘,东门西门。

岳(yue):相传唐尧时设有掌管四方诸侯的大臣,称之为四岳,四岳的后裔中就有以“岳”为姓的。

帅shuai:帅姓来自于师姓,西晋时为了避景帝司马师的名讳,把师字去掉一横改姓为帅,于是就有了帅姓。

缑gou:西汉时有卿大夫封邑于缑(今河南偃师东南),子孙遂以“缑”为姓。还有一种说法是,北魏鲜卑有渴侯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改“渴侯”为汉姓“缑”。

亢(kang):西周诸侯国宋国开国君主子启的后代有伉氏,其后代去掉人字旁以“亢"为姓。另一种说法,春秋时卫国大夫三伉的后人以亢为姓。还有一说是战国时齐国有亢(gang)父邑(今山东济宁南),地势十分险要,受封镇守亢父的士大夫的后裔中,也有用亢为姓的人。

kuang:据说三国时蜀国有长宁,是姓的始祖。还有一说是姓出自庐江郡,庐江郡即春秋时的舒国(今安徽合肥)。明代苏州知府钟,江西靖安人,以刚正清廉、断狱公正见称,是史籍中为数不多的姓名人。

后(hou):相传与颛顼争帝而发怒触不周山的共工氏,有个儿子名句龙,句龙担任后土一职,掌管社稷,即田地和五谷。后土自夏商、周三代以来,被尊奉为土地之神,句龙的后代遂以其官职为姓,称后氏。

有you:相传远古巢居的发明者为有巢氏,有巢氏的后代中一部分以“有”字为姓。一说是孔子的弟子有若,字子有,是有姓的先祖。

琴qin:春秋时卫国人琴牢,字子开,又字子张,是孔子的弟子,他的后代就用“琴”为姓。一说古代世世相承的琴师子孙中有以琴为姓的人。

梁丘(liang qiu):春秋时鲁国有邑名梁丘(今山东成武东北),有卿大夫封邑于此,后代遂以“梁丘”为姓。齐景公有下大夫名梁丘据,即出自其族。

左丘(zuo qiu):春秋时鲁国有太史叫左丘明,因世代为左史,就以左为姓,名叫丘明。一说是他因家住在左丘,又名明,故称左丘明。左丘明家世代担任史职,故他能搜罗到列国的历史来解释《春秋》,著有《春秋左氏传》和《国语》。今复姓为左丘的人,都以左丘明为先祖。

东门(dong men):春秋时鲁庄公之子公子遂,字襄仲,因为居住在都城东门,世称东门襄仲。鲁文公死后他借助齐国的力量立鲁宣公,其子归父也因此而受宠于宣公,他们的后代遂以“东门”为姓。

西门(xi men):春秋时郑国有大夫居住在都城西门,后代遂以“西门”为姓,战国魏文侯时邺令西门豹就是出自此族。

9.商牟佘佴,伯赏南宫。墨哈谯,年爱阳佟。

商(shang):相传黄帝的一位兄长有孙受封于商(今陕西商县东南),他的后代子孙就以“商”为姓。另一种说法是,商纣王有一贤臣商容,他的后代于是就用商为姓。还有一种说法是,战国时期卫国人公孙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担任秦国左庶长,对秦施行了两次变法,因为他变法有功而受封商十五邑,号称商君。在秦孝公死后他被秦国的贵族车裂,子孙便以“商”为姓。

牟(mou):春秋时有个牟子国(今山东莱芜东部),相传是帝喾火官祝融后裔的封国,国人便以“牟”为姓。

佘(she):在古代有余并无佘字,关于佘姓的来源不详,有可能是从余字演变而来的。余姓的祖先是春秋时晋人由余。另外一种说法是,春秋时有邑名佘丘,齐国公族中有的被封于此,于是后世便由封地取姓为佘丘,后来又慢慢简化为佘。

佴(nai):这个姓很少见,起源也不详尽,在晋代的《山公集》中的佴湛是文献中较早出现的人物。

伯(bo):相传舜任命伯益为掌管山泽的虞官,后伯益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被禹选定为继承人,后被禹的儿子启所杀害, 伯益的后代就以“伯”为姓。

赏(shang):春秋时吴国建都吴中(今江苏吴县),赏姓是当时“吴中八姓”之一,也是赏姓可以查考的最早的记载。

南宫( nan gong):春秋时鲁国人南宫括,字子容,是孔子的弟子,言行很受孔子的赏识,孔子把哥哥的女儿嫁给他为妻。《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索隐》认为括又作縚,即鲁国大夫孟僖子的儿子仲孙阅,因为他居住在南宮,所以就以“南宫”为姓。在《论语》中南宫括又作南荣,或是南适,他的后代遂以“南宫”为姓。

墨(mo):商代孤竹国的国君本姓墨胎氏,后来改为墨氏。其长子白夷姓墨名允,字公信,次子叔齐名墨者,字公达,两个人都因为吃周粟感到耻辱而饿死在首阳山中。孤竹国君即为墨氏先祖。

哈(ha):我国少数民族回族的姓氏之ー。回族的第一大姓为马姓,除马姓外,哈、白、沙、金等也是较多的回族姓氏。此外,满族中也有一些为哈姓。

谯(qiao):周代召公爽曾经辅佐武王灭商,是燕国的开国君主。他的儿子名盛,封地于谯(今安徽亳州),于是他的后代就以“谯”为姓。还有一种说法是,周武王的弟弟振铎封于曹国,其公族中有食邑封于谯者,子孙后代遂以“谯”为姓。

笪(da):起源不详,宋代时有个叫笪深的人记载入书册。

年(nian):周代齐国始祖姜太公的后裔中有以“年"为姓的。又有严音和年很相近,后来就讹传为年姓。

爱(ai):唐代西域回鹘国,刚开始是匈奴族,北魏时称高车或赖勒部,唐初称回纥,和唐一直保持着友好的关系并且从属唐朝。回鹘有一位国相爱邪勿曾出使唐朝,唐朝皇帝赐其汉姓为爱,名洪顺,其子孙后代就一直沿袭爱姓。

阳(yang):周代有个叫阳的小国(今山东沂水西南),春秋时被齐所灭,国人之后就以“阳”姓。也有人说东周景王封他的小儿子于樊(今河南济源),后为躲避诸侯间的战乱而带着全族迁往燕国遂以原封地中的“阳”为姓。

佟(tong):商汤灭夏后,夏朝内史终古归附于商朝,终古的后代以"终"为姓。由于"终"与佟"的音相近,后来就演化为佟姓。还有种说法是,女真族有佟佳氏,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后建立后金,自号满洲汗,女真族也称作满族。满族后金于皇太极时改国号为清,清统一中国后在与汉民族交融的过程中,佟佳氏逐演变成佟姓。

10.第五言福,百家姓终。

第五(di wu):汉高祖刘邦称帝后,为了削弱地方豪强的割据势力,把战国原来各诸侯国王族的后裔迁到关中。但是由于原齐国田氏家族过于庞大,需要迁移的园陵太多,所以就按照第一到第八的次序来划分排序以代替原来的姓氏,划分为第五氏的后人就以“第五”为姓。在东汉光武帝的时候,第五氏族有个名伦字伯余的儒生被推举为孝廉,为会稽太守,并且在当时一直以清廉著称,所以他的子孙就陆续为官,自此“第五”姓氏才逐渐被众人所知。

言(yan):据说春秋时吴国有个名叫言偃的人,是孔子的弟子,担任鲁国武城的宰相,他主张用礼乐教化来治理武城人,他的子孙后代就以"言"为姓。

福(fu):一种说法是,春秋时齐国有一位名为福子丹的大夫,是当时福姓的始祖。另一种说法是,清代满族富察氏、蒙古族旺察氏等都是以“福”称谓的,像康熙时进士、大学士福敏,乾隆年间的参赞大臣福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