烙画王传说
西汉末年,南阳城里有一位叫李文的烙画工匠,是远近闻名的烙能手。无论是尺子、筷子、还是手杖、扇坠、经他一烙烫,各式各样人物、花鸟、山水,走兽等栩栩如生,跃然其上,人称"李烙花"。为人忠厚,心地善良,在城里开了个门面以烙花为营生,方圆百十里若有集镇起会,总要带些烙花品去凑热闹。
一日,“李烙花"在紫山(今距南阳城西北约三十里)边的一棵大树下小憩,忽有一男孩气喘吁吁跑来,跪在面前说被人追杀,求相助之,此人正是年仅十二岁被王莽追杀的刘秀。“李烙花”急中生智, 让刘秀扮作逃饭的哑巴,躲过了追杀。分手时,“李烙花”送刘秀一只精美的烙画葫芦作为盘缠,并嘱咐一路多加小心。刘秀后于南阳起兵,公元二十五年建立东汉王朝,定都洛阳,史称光武帝。因没有忘记昔日“李烙花”的救命之恩,刘秀赐其白银千两,加封“烙花王”,并把南阳烙画列为贡品,供宫廷御用。 从此,南阳烙花便蓬勃发展,名扬四海。
烙画历史
南阳烙画相传源于西汉末年,鼎盛于明清,发展于现代。其间,因灾荒频仍,战乱迭起,烙画艺术曾一度失传。真正有据可考的是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据志书记载:擅长绘画的河南南阳人赵星三在一次吸食鸦片时,顿生画兴,以烧红的烟扦子在烟枪杆上信手烙烫作画,得一小品,自有一种与墨水画截然不同的风格。他喜出望外,又在其他木玩上施艺,并把得意之作馈赠亲友。久之,烙画逐渐成为文人雅士或显宦之间的互赠礼品,以至作为贡品进入清宫。以后,赵星三收徒授艺,使烙画得以世代相传。
早期的烙画作品,多采用中国画和民间画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后来,历代艺人不断探索实践,尝试吸收西洋画的一些表现手法,也收到理想的艺术效果。烙画的材料也从竹木发展到宣纸、丝绢,可做成10多米长的巨幅壁画,也可是直径不足1厘米的佛珠。
烙画工艺
烙画操作工艺分“卧烙”和“坐烙”。前者侧卧操作,但只能烙制小件 工艺品 ,且不易掌握。20世纪40年代,终于有人想到用笔架支撑烙笔而坐着操作,称为“坐烙”。无论是“卧烙”还是“坐烙”,都是采用油灯加热烙笔的方法。直到1958年,经过上百次实验,终于应用现代电器,产生了“电烙”。
南阳烙画可分为8个系列、20多个品种、上百个花色。画轴系列包括丝绢、宣纸和树脂布,作品主要有人物、花鸟、山水、书法,人物多以《红楼梦》、《西游记》、《西厢记》、《三国演义》以及 敦煌 壁画等为主。板画系列有各类壁画、屏风、座屏、台屏和挂匾等,可反映国画、年画、工笔写意、书法、人物肖像、世界名画和抽象画等不同画种的风格。近几年又推出烙画彩蛋、贺年片、工艺圆珠笔杆,套色烙画、树脂布烙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