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门桥战役的真实历史

时间:2024-07-24 10:15:09

看了电影《水门桥》,因为之前已经被剧透过了,看完之后感觉导演演绎的部分太多了。顶多只能算作艺术片。顺便讲一讲电影中穿帮的剧情。

首先是人海战术,这是对现代武器的无知,志愿军的进攻阵型是三三制,讲究阵型分散又相互照应。就是为了避免在机枪之类的重火力面前被一锅端。人海战术早在一战时就没人玩了,没想到在电影中竟然还能出现。

其次是巴祖卡火箭筒,火箭筒使用的是破甲弹,主要靠金属射流击穿坦克装甲,杀伤坦克内部的人员。所以不可能像榴弹炮一样一发炸毁瞭望塔。

陆战一师撤退到下碣隅里后,使用战地机场运送完伤员,之后大部队向兴南港撤退。志愿军为了阻击陆战一师,提前派工兵炸毁了沿路的所有桥梁。当时并没有"水门桥"这个说法,我国也是后来翻阅美军战史才知晓这一地名。


水门桥的位置

现实中的水门桥只是一座小型水电站,桥面很窄仅能单向通过。志愿军在炸毁桥梁后,美军立刻派工兵修复了桥梁。第三次又炸毁了桥墩,美军调派飞机从日本空运了钢制架桥组件,工兵用架桥机械架设了桥梁,使大部队可以通过。所以也不存在用直升机架桥的情节。


现实的水门桥

此时陆战一师大部队尚未抵达水门桥,志愿军也在沿路阻击,所以水门桥上的战斗并不激烈。七连也是虚构出来的,真正负责炸桥的是20军60师180团。

整个长津湖战役,陆战一师共死亡718人,失踪192人,负伤3504人,合计战斗减员4418人,同时,非战斗减员7313人,其中大部分是冻伤。志愿军第9兵团有3个军12个师共计15万人参加长津湖战役,战斗伤亡19202人,冻伤28954人,冻死4000余人,伤亡总数达到了5.2万余人。

志愿军这一仗打的极为艰苦,但是最后并没能阻止美军撤退。主要原因是后勤跟不上,缺少粮食补给和弹药。如果后勤和装备能跟上,那么陆战一师就可能真的被歼灭了。

先烈们无私奉献的爱国精神值得歌颂,但是更应该尊重历史,了解历史,才能以史为鉴。从抗美援朝开始,我军开始重视保障后勤,以及炮兵和空军火力支援,也从此患上了"火力不足恐惧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