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罗毕联合国大院
在东非美丽国家肯尼亚首都内罗毕的吉吉里区,有一个联合国大院。它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联合国人类住区规划署总部,以及联合国内罗毕办事处所在地。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简称环境署,成立于1972年12月,是联合国系统内负责组织全球环境保护领域国际合作的主要机构。
联合国人类住区规划署,简称人居署,其前身是1977年12月成立的联合国人类住区中心,2002年1月升格为联合国人类住区规划署。它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全球可持续城市发展领域的国际合作。

环境署LOGO

人居署LOGO
环境署和人居署是世界上唯一两个总部设在发展中国家的联合国机构。

联合国非洲总部驻地位于肯尼亚首都内罗毕
联合国内罗毕办事处是联合国秘书长在内罗毕的代表机构,其主要职责是为环境署和人居署以及其他联合国驻肯机构提供行政和其他支持服务。
1981年,我第一次到内罗毕参加环境署的会议,后来又来过这里几次。1996年,我被任命为中国常驻联合国环境署副代表。中国常驻环境署代表处离联合国大院不远。我经常去联合国大院开会或办事。

作者在内罗毕联合国大院
1999年,我被环境署录用,成了它的一名高级职员。我搬到了联合国大院对面的沃威克中心居住,每天到联合国大院上班。2003年,我被任命为联合国环境署驻华代表,离开内罗毕回到北京。2004年退休以后,我加入了国际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报告部。2005年到2011年,我曾三次重返内罗毕联合国大院,为环境署理事会会议和其他联合国会议撰写《地球谈判报告》(Earth Negotiation Bulletin)。

作者与夫人和女儿在内罗毕联合国大院合影
我与内罗毕联合国大院结下了不解之缘。30年中,我目睹了大院的变迁。
大院建在肯尼亚政府捐赠的100英亩土地上,其第一期工程于1975年完成。后来,又先后在1979年-1984年和1991-1993年扩建了新的办公楼和会议中心。
2001年2月,联合国环境署理事会第21次会议通过了在内罗毕联合国大院新建办公楼的决定,获得联大批准,大院再次扩建,增加了新的办公楼和服务楼等建筑。

联合国的绿色建筑(Green Building),这里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联合国人类住区规划署的全球总部。
2009年,联合国决定在内罗毕联合国大院建设一座“绿色”建筑。这座建筑于2011年初完工。这是一个完全节能、碳中和的建筑。它是一个值得大书特书的事情。
大楼楼顶装有6000平米的太阳能电池板,它们为整栋大楼提供电力供应。内罗毕几乎一年四季都沐浴在阳光中,这为大楼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能量来源。太阳能光伏板能够将太阳能转化成电能,为办公楼中的电脑、照明、食堂和大楼的其他设施提供电能。过剩的电能会提供给联合国大院中的其他办公楼。
大楼中装有节水的水龙头和卫生设备。屋顶装有雨水收集系统,收集的雨水足够用于灌溉大院内的花草树木。
新办公楼为三层,中庭贯穿了整个大楼,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光。此外,每个办公区都采用了由钢化玻璃制成的半透明天花板,让自然光线能够穿透至底层。新大楼还采用了耗电量低的节能灯泡和实时监测控制器,这将能节约高达70%的照明耗电量。


绿色建筑中庭
新办公楼的地毯由百分之百可回收的材料制成。办公楼的墙壁用环保型涂料粉刷,它不会对室内环境造成任何污染。周边的园景区内种上了当地的原生树木。在新大楼内要求使用笔记本电脑,而非台式电脑,其用电量可节约三分之一左右。
这座新建成的节能型环保办公楼分为两组,一组为联合国环境署总部办公楼,另一组是联合国人居署总部办公楼。两组建筑连为一体。
2011年3月31日,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肯尼亚内罗毕宣布联合国环境署和联合国人类住区署的新办公大楼正式启用。潘基文与肯尼亚共和国总统齐贝吉一道,为这座能源中和大楼揭幕。这座大楼已经成为非洲可持续发展建筑的新的里程碑。
在世界各地的联合国大院中,内罗毕这个大院是最大的也是最漂亮的一个。

23年前作者和候清儒大使在内罗毕UN大院
走进大门,在通向会议中心的主干道旁,有一条小路,路的两旁,掩映在绿树丛中的五颜六色的联合国会员国国旗迎风飘扬。


会议中心
会议中心前面,联合国旗帜高高升起,旁边矗立着“KaribUNi”字样,KaribUNi是斯瓦希里语,意为“欢迎”,KaribUNi就是欢迎来到联合国的意思。

绿色建筑联合国环境署总部办公楼部分
一年四季,联合国大院内总是花木葱茏,奇花异葩,馨香沁人,生机勃勃。木棉树花红似火,棕榈树高耸入云,仙人掌婀娜多姿,香蕉树果实累累。许多三色梅种在了大院周围的篱笆边上,红黄白各种颜色,十分美丽。
这里的树木,由于温暖的热带气候,大多能开花。院内有几棵名叫蓝花楹的大树, 树冠很大,四五月份开花的时候,长满了紫色的花,掉到了地上,地上满是花瓣。各种鸟儿在院子中飞来飞去,叽叽喳喳,还有猴子在树上或地上跳来蹦去。这大院就是一个大花园。
我在联合国环境署任职期间,每天上班后,习惯打开窗户,观赏窗外的美丽景色,呼吸一会儿新鲜空气,顿觉精力充沛,然后开始一天的工作。
在后花园里,可以看到一些外国国家元首、政府首脑以及联合国秘书长植的树,其中有几棵是中国领导人种下的。这反映了各国领导人对环境保护的重视。

中国政府赠送的大熊猫挂毯
在一号会议室外边的墙上,悬挂着一幅绣着一对大熊猫的挂毯,这是中国政府20多年前赠送给联合国环境署的。那时我在国家环保局国际合作司担任司长,组织了挂毯的制作和赠送工作,具体工作是由当时国际司的一位老干部梁思翠负责执行的。绣品上面的画是吴作人的一件名作。北京工艺美术厂的工艺师花了半年时间制作完成。这件作品,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会议中心入口上方悬挂着一幅中国赠送的儿童彩墨画长卷
在会议中心入口的上方,挂着另一件来自中国的礼品。这是一幅彩墨画长卷,题为《府南河畅想》。这幅画是由中国著名少儿美术教育家刘玉林策划、主持和辅导30名学生通过收集素材、写生,共同创作而成的。画卷全长16米、高13米,表现了成都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此画于本世纪初,以成都市市长的名义赠送给联合国人居署执行主任,悬挂在会议中心入口处已有十多年的历史。当人们进入会议大厅参加联合国的会议时,总要在这里驻足抬头欣赏这幅画卷。

智利赠送的“Index Finger”雕塑作品
大院里有一件智利1988年赠送给联合国环境署的名为“Index Finger(食指)”的雕塑作品,这是一个高高竖起的食指,它警示人类要保护其赖以生存的环境。这也是一件来这里参观的人们必定要观赏的艺术品。

中国著名雕塑家袁熙坤创作的《极地之急》大型雕塑。
在内罗毕联合国大院中还有一件由中国著名雕塑家袁熙坤所创作的《极地之急》大型雕塑。这件艺术品现已成为联合国大院的镇院之宝,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该雕塑于2009年2月16日在联合国环境署总部揭幕。
雕塑作品《极地之急》中最下面的是变暖的地球,地球上面是倾斜融化的冰川,冰川上面是惊恐万分的小北极熊以及它们无奈的妈妈。整个作品反映的是气候变化这一严峻的环境问题。

雕塑作品《极地之急》
仪式上,袁熙坤先生还向联合国环境署赠送了6个琉璃小雕塑《极地之急》,环境署将此作为其“地球卫士”奖项的奖杯。
联合国环境署执行主任施泰纳、中国驻肯尼亚大使兼常驻环境署代表张明以及袁熙坤先生等近百人出席了揭幕仪式。
施泰纳对袁先生的作品表示高度赞赏,称这一作品反映了正在环境署总部举行的环境署第25届理事会/全球部长级环境论坛讨论的主题——全球气候变化。
联合国内罗毕大院现在对外开放,这是一个向人们进行环境教育的课堂。